西苑门诊故事开播五年配资炒股交易网站,很多“故事”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值此国庆中秋假期,特辑录8篇点击量较大的文章,籍此介绍西苑医院在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儿科疾病、代谢性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以飨读者。
记得是初春的一个早上,诊室进来一对年轻夫妻,估摸着30来岁,还没等我开口说话,女患者就把一摞检查单摆放在我的桌上,面部表情显得非常痛苦,向我描述她的病情经过:赵女士,今年31岁了,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厂”工作,由于能力出众,业务很忙,三餐吃饭不规律,有时候甚至忙到没有时间吃饭,即使有时间了,也是囫囵吞枣地扒拉几口,应付了事。近一年时间,她总觉得胃部不舒服,胃口差了许多,看到平常喜欢的菜,一点食欲也没有;三餐基本是感觉不到饥饿了,到了饭点时,老公喊着吃饭了,看着他吃得那么香,自己没吃几口就饱了,稍稍多吃一点儿就会觉得胃胀不消化,胃里面就像有个硬疙瘩一样,老半天消化不动,撑得要命,往上打嗝又打不出来,好不容易打出来后,稍微感觉舒服一些,过会又胀起来了;除此之外还时有胃痛、灼烧感。
没等患者说完,旁边的老公就补充道:“用一个非常贴切的形容,就是她感觉自己胃里撑得像个气球一样,栓根线就能够飘起来了。”
患者接着补充道:“每次难受时,我就吃一些胃药或是助消化的药物,真是吃药就好,停药就犯,这样的情况经常反复,夜里时常胃撑得难受,影响了睡眠,导致第二天无精打采。自己网上查了症状后越来越紧张,我是不是得了胃癌啊,医生。”
展开剩余87%一边的老公立马附和着说:“胃镜都做了好几次了,病理也都取了。西药、中成药真没少吃,顶多缓解一阵子,症状又会再次出现。”
我看着摆在面前每隔半年一次的胃镜检查结果,清晰地写着慢性浅表性胃炎,给她普及了一下相关基础知识。
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罗马Ⅳ诊断标准中将功能性消化不良(FD)定义为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不适感、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不适典型症状,此外还可伴有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以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以上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1.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不适感为主,属于餐后不适综合征,特点是发生在进食平常餐量后的餐后饱胀不适,且发作至少每周3天;早饱感使其不能完成平常餐量的进食,且发作至少每周3天。支持诊断的条件有:上腹胀或餐后恶心、过度吸气;可同时存在上腹痛综合征。
2.以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为主,属于上腹痛综合征,特点是发生在中上腹部疼痛,且发作至少每周1天;发生与进食相关或无关的上腹烧灼感,且发作至少每周1天。支持诊断的条件有:疼痛可由进餐诱发或缓解,或空腹时发生;烧心不是消化不良的症状,但可共存。
3.相关概念解释
(1)上腹痛:上腹部是指胸骨下端到脐之间的、两侧锁骨中线以内的区域;疼痛指主观的、不愉快的感觉,某些患者可能感觉组织上的损伤;上腹痛可伴有或不伴有烧灼感。其他非常难受的症状可能并不被患者描述为疼痛。
(2)餐后饱胀:是指食物在胃中存留时间过长的不舒服感;
(3)早饱感:是指开始进餐后很快就有胃部过胀,这种感觉与进餐量不成正比,以至于不能吃完整顿饭;
(4)上腹胀气:指上腹部发紧的不舒服的感觉,应该将之与肉眼可见的上腹部膨隆区分。
中医是如何认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按照FD的症状上来划分,其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
与脾、胃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脾虚气滞、胃失和降。病理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邪实为标。本病初起以寒凝、食积、气滞、痰湿等为主,尚属实证;邪气久羁,耗伤正气,则由实转虚,或虚实并见;病情日久郁而化热,亦可表现为寒热互见;久病入络则变生瘀阻。
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优势
(1)中药复方强调整体调节、辨证论治
中药复方具有调节胃肠动力、缓解内脏高敏感、抗炎与修复黏膜、调节消化液分泌、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此外,心理压力、焦虑、抑郁是FD的重要诱因和加重因素。中医强调“肝”主疏泄,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通过疏肝解郁的药物,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切断“情绪-胃肠症状”的恶性循环。
中药治疗FD的显著优势在于其以人为本的整体观,通过辨证论治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方案,运用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方药物进行综合调理,不仅能有效缓解胃胀、腹痛、早饱等核心症状,更能调节情绪、改善体质、降低复发率,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
(2)经典健脾复方是如何发挥作用
脾虚是FD最根本的病理特征,因此治疗上以健脾和胃为主,临床上常用的经典中医方剂是香砂六君子。
四君子汤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中药组成,人参是重要的补气药,补气固脱、健脾益肺、宁心益智、养血生津,由于人参产量较低,不容易大规模使用,因此用山西上党(也就是今天山西长治)的人参代之,后来就称为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白术也是补气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作用,用在脾胃虚弱时,通常是使用炒白术,也就是通过炮制后的,蜜炙麸皮炒至焦黄色,健脾益气的作用就提升了,生白术则是用于治疗便秘;茯苓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功效,用于脾虚食少,便溏泄泻;甘草归属于补气药,但是力度较弱,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作用,甘草确实如其名字一样,是味道甜的,补脾作用强。
由于疾病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单纯依赖这四味中药有时候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显得力度不够,因此,在此基础上加用半夏和陈皮,变成了六君子,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作用,根据炮制方法不同,临床上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之分,生半夏就是没有炮制过的半夏,毒性强,临床慎重使用;清半夏是生半夏与白矾加工后,毒性及辛燥之性降低,化痰作用增强;姜半夏则是生半夏在白矾炮制的基础又加了鲜姜,姜半夏毒性降低,性偏温燥,重点是有降逆止呕作用;法半夏是生半夏白矾加工后,再加甘草、石灰加工炮制,毒性很低,燥性较和缓,调脾和胃的作用就增加了。陈皮,就是大家经常见到的橘子皮,它的作用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如果六君子汤的治病作用还是弱了,再加两味中药,木香和砂仁,就组成了香砂六君子,木香的作用是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治疗胸脘胀痛,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砂仁的作用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呕吐泄泻。木香、砂仁、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组成的香砂六君子具有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再结合其他症状,随证加减。
服用2周药后,赵女士胃胀、不想吃饭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一扫愁容。
【结语】
FD是慢性病,病程长,但是强调“三分药,七分养”,指望吃药后不注重日常调摄而能够管二三十年不再犯病是不现实的。因此FD贵在平时的“养”字,这就涉及到日常生活的饮食调摄、情志活动、体育锻炼。平时三餐定时定量,饮食宜清淡,忌暴饮暴食、过饥,不宜进食粗糙、煎炸、肥甘、过冷、辛辣等食物,亦应戒烟忌酒。食疗方面可以适当多吃点蘑菇、黑木耳、山药、酸牛奶等食物。
此外,不推荐患者“少吃多餐”。因为人的消化系统是有周期节律,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进食,则能很好地泌酸和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如果采用少吃多餐,首先胃不能够得到很好休息,始终处于研磨状态,其次消化周期节律被打乱了,也就更容易会产生腹胀、反酸、早饱等症状。另外,脾胃通降失调,需重视气滞容易产生胃火,当需要给予清热之品,但因今人多贪凉喜冷,因此切勿投大剂苦寒之药,中病即止,避免久用伤胃。
专家简介
吕林,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医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药协会消化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健康产业分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北京慢性病防治与教育研究会消化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转化医学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中国中医科学院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和SCI学术论文40余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平台(F5000)论文1篇,参编专著3部,获得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医疗服务创新奖”,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院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突出贡献奖、山西中医药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
擅长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口腔溃疡、口腔异味、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腹泻、便秘、腹胀、腹痛、肠易激综合症、失眠等疾病。
西苑医院胃病研究所简介
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坚持“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潜心笃志、砥身砺行,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秉承“中医有特色、西医不落后”的指导方针,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医疗、科研与教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目前,脾胃病研究所由脾胃病科、肝病科、普外科组成。
脾胃病科是西苑医院最早成立的内科科室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自1955年建院以来,黄坚白、徐季含、步玉如、施奠邦、周建中等众多享誉国内外的脾胃病名家为脾胃病学科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室现为国家卫健委脾胃病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北京市中医脾胃病研究所(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虚重点研究室(2015年),脾胃病专科区域诊疗中心、胃癌前病变中西医临床协作平台、及脾胃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专业基地。
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科人才团队,人才梯队合理,现有医生19名,高级职称14人,学科带头人为国际欧亚院士、岐黄学者唐旭东教授,科室负责人为王凤云主任医师,王萍为科室副主任。科室设有病房、门诊、内镜中心、胃肠动力室、消化实验室,设备先进,技术全面,目前拥有病床数32张,年均门诊量11万人次以上。科室重视中医理论的传承,结合现代技术不断创新,突出中医药治疗特色,以慢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胰腺炎等消化难治病为优势病种进行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同时结合中药膏摩、耳穴、泡脚等多种中医非药物治疗,诊治能力和疗效水平广受患者好评。
科研方面,以通降理论、脾虚理论、调中复衡理论为指导、以优势病种疗效评价研究、诊疗方案规范化与标准化、中药复方疗效作用机制研究、院内制剂与中药新药研发为重点内容,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北京市十病十药等课题60余项,总研究经费达9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其中SCI论文39篇;出版专著14部;获得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及其他奖项5项。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难治病传承和创新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创新团队。
科室拥有通降颗粒、胃舒胶囊、固肠胶囊、健胃定痛胶囊等多个有效院内制剂配资炒股交易网站,研发了国内第一个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复方中成药通降颗粒并转让武汉健民药业,自主研发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复方中药制剂肠安I号并转让河北以岭药业。
发布于:北京市亿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